平均壽命掃瞄與開放延續發展

平均壽命掃瞄與開放延續發展

一、追求整體,或是突顯菁英

2009年作者試著探討經濟發展重要還是人身壽命的重要,也受到非營利Mind Gap網頁與Hans Rosling的TED演講之啟發,曾對各國平均壽命與其他數據做簡易相關性研究,以Life Expectancy at Birth的跨國數據作為比較橫軸,掃瞄各式數據(如圖一所示:人均購買力與平均壽命)。金錢或生活滿意,或許能促進健康與生命長度;但是,目前生命長度似乎有一難以突破的極限。難以靠無限多的金錢與幸福,能換取時間與生命(以圖1為例,顯示各國縱軸人均PPP經濟表現與橫軸平均壽命的關係)。

資料來源:CIA FACTBOOK 2009
圖1、經濟表現與平均壽命之關聯

圖1呈現一類似對數的發展趨勢,PPP在US$10000以下的國家,可以因小幅的經濟發展,而能達到大幅的壽命增長。有錢的國家是否也能留意這樣小成本重分配的人道精神呢?

對一國家整體而言,有難以避免的自然分佈不均,但政府不該放任差異化的擴大與惡化。以經濟不均為例,維持同樣的整體經濟表現,改善收入的分配不均,意味著高收入轉移部份財富予低收入戶,使整體平滑分布,縮小貧富差異;高收入戶的些微損失,不致於影響其健康或生命表現太多。而低收入戶,將因重新分配的收入增加,而能大幅改善健康程度。就國家整體的生命期望長度,將因原本低收入戶的健康大幅改善,而獲得增長。已有多數文獻探討此議題。

二、均富顯示有較佳之整體生命長度表現

圖2顯示家庭收入之不均指標與平均壽命之比較(縱軸GINI Index,數值大代表差異性大,綠色菱形代表千萬人口以上的國家)。約略可看出平均壽命較長之國家,有較佳之貧富分配。

資料來源:CIA FACTBOOK 2009
圖2、家庭收入之GINI指標與平均壽命之關聯

圖3顯示各國個人收入之不均性(兩端10%富貧之差距,資料為2002年),相較於世界各國,台灣還是有不錯之表現。維持良好的貧富差距,也能維持社會品質的良性發展,例如:互相信任與幸福生活。

資料來源:UN 2002 listed in Wikipedia
圖3、個人極富極貧之不均與生命期望長度

圖2與圖3是採用不同之定義計算,表達的多是同樣的意念:Inequality,但是GDP或各種收入的計算,皆未將家庭主婦等之貢獻量化為金錢,性別收入的差異,也會於家庭收入表現中產生不同;圖2與圖3的差異(例如台灣與日本的比較),應當是能再作深入探討的,作者暫不在此評述。

三、均樂顯示有較佳之整體生命長度表現

較易量化的經濟指標,若不能完全表達整體的生活品質與狀態,主觀的問卷統計調查,或許能表現人生滿意度或是生活幸福感。圖4顯示各國人民對生活滿意度調查下的分歧與不均(資料為2000年)。類似先前經濟收入的不均比較結果,顯示出平均壽命較長的國家,皆有著國內分佈較均衡的表現。而台灣在此項目的表現,僅僅是在趨勢上,並非有著極佳表現,仍有努力的空間。

資料來源: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 2000
圖4、人生滿意度之不均與平均壽命之關聯
四、生老病死快速掃瞄的異常發現舉例

避免死亡減少疾病,當然會立即影響整體平均壽命,圖5顯示台灣與日本的差異,日本總死亡率是高於台灣,也有著較高的平均壽命,因為台灣在年幼與年輕族群的分齡死亡率較高,意外事故死亡率較高。這些都是政府民間能努力的方向。

資料來源:NationMaster 2009
圖5、整體死亡率與平均壽命之關聯

另外,也可以快速掃瞄台灣文明病的異常發展,如圖6顯示於2003年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並不在各國發展的趨勢上,也才鼓勵了「6分鐘護一生」的措施,以及青少年的疫苗注射。同年,青光眼也異常,2006年梅毒也有異於其他國家的發生率。所以可以利用簡單的逐年掃瞄,找出異常線索,再請各領域專業人士查證與解釋,進而提出因應對策。

資料來源:NationMaster 2003
圖6、子宮頸癌發生率與平均壽命之關聯
五、簡要結論

本簡短導讀,試著在提出跨國數據比較之實用性,相信均富與均樂的社會是有益於整體發展,並強調除了慣常的經濟指標,平均壽命可以是各國政府施政的重要指標,時間的流向是單方向不可逆的,生命是可貴的,不該有貴賤之分。但我的分析是時間的剖面及有限的。
感謝關貿網路團隊能掌握住Mind Gap的精髓,而重新展現歷史追蹤的動態,更增加地理位置的顯示選項,提供一平台讓台灣蒐集彙整自己的數據;未來再小改版時,或許能讓使用者自行組合參數作簡易比較,例如:可以除以人口數量或是國土面積,可以做指數間的加減乘除定義,如痛苦指數等等。雖然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,通常不見於各國比較,希望大家能持續協助蒐集跨國跨年代的各國數據,協助整合開放資料與發揮群眾綜效。
(請參閱: 各國壽命影響因子比較分析 )

彭 光中

KC Peng, Ph.D. from KEC of ITRI
工業技術研院 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