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動駕駛的停看聽

自動駕駛的停看聽

大數據分析與物聯網將毫無疑問地促成人類文明的再增進,拿最近沸沸揚揚的電腦輔助駕駛或全自動駕駛來討論。效益從個別車輛角度來說:1)駕駛可以利用上班通勤時間看書工作,2)可以與其他車輛協同合作降低油耗,增加行車安全性,3)又因行車記錄與習慣都上網了而降低保費,4)車輛可以預知實際零件保修需求降低保養頻率,等等…。效益也可從整體社會來看:1)當所有車輛都有自動駕駛,行車車距可以減小,車道寬度可以縮減,道路容量便增加,2)一部車的道路意外學習,可以傳遞給所有車輛做未來經驗,3)使用與需求上了網際網路分析,分享經濟更能輕鬆實踐,4)因意外降低,整體車輛設計可以更輕薄,等等…。但是根據TESLA的Elon Musk估計,需要20年才能達成全球車輛都能自動駕駛,而目前 TESLA的自動駕駛模式只在快速道路上使用。

目前單部車輛的自動駕駛基本原理(在尚未於其他車輛、號誌、道路與交通中心做訊號信息交換時)是:利用自身安裝的各種感測器與行車電腦,快速運算四面八方數據,做出即時的動態預測與控制,例如估算前方可行駛的最小安全空間,估算前方可剎停的最小安全距離,等等…。

哈佛大學哲學教授Michael Sandel在其著名的開放課程《正義》,善用許多假想或實際案例,設法使倫理道德安置在爭辯點,顯現其不確定性與矛盾本質,第一堂課的開場就用思辨的方式展開:「假設你駕駛著一部輕軌電車,發現前方有四個工人在施工,又驚然察覺煞車無效、喇叭失靈,你可以任由車子撞上四人,或是急轉到另一軌道,但會犧牲另一工人,你會怎麼做?…」

科幻作家Issac Asimov於1942年的一部科幻小說,其中藉由一本2058年的機器人手冊,列出了人工智慧機器人的三個基本守則:1)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,或以無作為而造成人類傷害,2)機器人要絕對服從人類的指令,除非指令是抵觸第一守則,3)機器人也要隨時保全自身完整,除非情況預測是抵觸第一與第二守則。真是經典與合理的邏輯想像,也造就日後機器戰警與終結者等系列電影的高娛樂性。

對於目前偕同人類於工廠生產的重型機器人(手臂),若有足夠感測器,這樣的基本守則是必要的與可達成的。但當機器人裡也有人時,內部與外部的人類安全,孰重孰輕?也就是回到本文的主題:Robocar。

當前方緊急狀況發生時(例如,對向車輛不當超車失控滑入),自動駕駛車輛判斷已無法直線安全剎停時,是要保護自身人員與自身車輛的安全,而轉向造成路邊行人或車輛的犧牲?還是就是不管結果地只能直線煞車?資本論的世界,或許靠保險來賠償一切民事責任,但是電腦已高速預知結果,還是行車電腦連保險賠償都做了分析比較。在論述一般職業倫理時,判斷違反人員的三個基本共識是:1)直接造成非倫理結果的前因相關人員、2)知曉會有如是結果的相關人員、3)若能有其他避免選項而不採取的相關人員。或是就可以直接問:現在的自動駕駛車輛,有無類似的機器人守則?又是誰決定了一切?

當然這樣的討論可以反觀飛機的自動駕駛,但施行情況與所處環境是相當不同,特別的是飛行訓練的重心是利用科技設計出多樣模擬,以提升人類的應變能力,而車輛的自動駕駛的發展卻是取代人類的應變失誤。人類文明進化,需要持續做道德倫理的思辨,就像小到只是幾行程式規避車輛排氣檢驗,大到用龐雜程式選擇處理人身安全模式。

彭 光中

KC Peng, Ph.D.
彭光中 博士

發表迴響